【改革是唯一的選擇】
歷史上「暴君」和「昏君」都是亡國的製造者,人民在過程中也都要付出家破人亡的慘痛的代價,陪葬的不只是低層的小民而已!富貴豪門、寺院僧道也難倖免,後者甚至被荼毒得更加酷烈!
台灣人可倚持的是民主体制的彈性。這和過去的帝王時代,依靠的是先天的遺傳基因__「睪固酮」的雄性暴力。很不相同。
在帝王更迭的朝代裏,因治國能力不會遺傳,但暴力往往屬於天生自然。宮廷是小叢林,天下是大叢林,「暴力」因素常是「逐鹿」的本錢。若男人在「暴力」之外,還能善用鷹犬,並配備良弓硬弩的,就能獵得「鹿」歸。在争天下的大叢林裏,得「鹿」者從此之後,他就是「始」皇帝,「太」祖,「高」祖。他是天下第一人,從此以他的生殖器串連為準,決定天下蒼生的禍福!
而民主政体則靠合法的選舉,從「候選人」中拔擢隽異英雄,委以治國重任。有任期之始終,這是很理想的制度,可以避免「性联」之無可奈何!
雖然民主制度下還是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,特別是在像如今之媒体宣傳發達下,選民暴露在瀰天蓋地的傳播媒体之下,跡近被「洗腦」,影響所及,很容易積非成是,指馬為鹿,把个「Bumbier」當作「救世主」看,被愚弄了,偏要挑揀了爛人帶頭,如今受苦了,才會越想越「火大」。
馬英九確有把「總統」當「皇帝」做的存心。而且他在黨政軍一把抓之事實下,是可以大有作為的,但却盡作些糊塗事___變成亂政的源頭。
在「暴君」和「昏君」的選項下,他是不夠格比「紂王」的。「紂王」力能搏虎豹,智足以拒諫。更不及秦始皇帝或隋焬帝,他們固要對暴政負責,但前者「統一六國」,結束了戰國分爭;而後者「打通南北運河」,方便了南北糟運,至今人民猶受其惠。秦、隋是漢、唐的先行者。
「改革」者都要付出代價,但因他們搬走了「大石頭」,為將來者留下了坦途大道。但是,馬英九根本也沒有如「暴君」的胆識和格局。
許多人說馬英九像晉惠帝,這也太恭維他了。
晉惠帝某日遊「華林園」聽到青蛙叫,還會問随行的宮中人,這青蛙叫是「為公」?還是「為私」?馬英九的任內,五年中,人民多少次上了街頭,聲嘶力竭向他訴求,他都置若罔聞,連聽一聽、問一問這些人民叫的理由是「為公」?還是「為私」?都不肯!何况,晉惠帝在人民餓饉而死者填塞路衢時,惠帝竟問「何不食肉糜(魯肉粥)?」被傳為笑話,被當作「昏君」的樣板。但畢竟他還是充滿同情体恤人民的心的。因他生長深宮,內受制於悍妻(賈南風)亂政,外有諸王兄弟之鬩牆,勾心鬥角,如被囚虎穴中,雖裝癡賣儍,還依然被毒殺了,是很可憐的君王。馬英九也比不上晉惠帝。
馬處理公眾的事,標榜「不沾鍋」。凡領導者若攬功諉過,就犯了「下流」。就如人進了厨房就不能怕沾惹到油煙火氣。既是「不沾鍋」,但別人煑出來的山珍海味,他飽食之餘,却處處搶功稱能,這種人不算「下流」嗎?馬英九就是這種人。
當前普世面臨財經大災難,台灣也在災難中。各國領袖莫不帶頭先砍自己的薪資,再推行撙節的政策,才去砍不合公義的陋規常例。馬英九却還在肥衛自己,只砍別人的,甚至自毀競選諾言。臉皮之厚,令人驚嘆。這種性格的人,當朋友都是很差勁的人。
領導者必要以身作則才能服人,凡興革的大計常會損害到「既得利益」者的利益而被抗拒,這些人有錢有勢,結合起來的反改革之力量很大,是「改革」常會失敗,或被廹妥協變成「四不像」的主因。所以,領導改革者必要有魄力和手腕,既不能蠻幹,也不能軟弱,否則把改革若改成「四不像」之後,反而會加速整体社會的崩壞。所以,日人吉田兼好法師的《徒然草》云:「若改之無益者,以不改為是。」
台灣的現狀是「改革」已勢在必行,否則有即時的財政破產。已無退路了,如過河「卒」子,只有一路向前!若有破釜沈舟拚命的決心,背水一戰或許還會有絕地求生的機會。
所以,台灣人無論如何都要拚了!但願在公義的原則下所進行的改革,「既得權益者」莫要再和人民為敵,相諒則前途無量,相煎則禍在眉睫。
總之,改革才是共存共榮的選擇。馬英九既是改革的障礙,就先把他丟入歷史的垃圾坑去吧!別再被他的虛情假意誑騙了,貽誤了還可以轉運的時機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