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寫給女兒的佛法】



 唐時,秦望山的老樹上住個老和尚,人稱他「鳥窠和尚」。白居易為太守時,曾親訪請教佛法。


太守說:「和尚巢居枝枒間,危險呀!」


和尚回答:「太守位高權重,居是非之地,是眾矢之的,才更危險呀!」


太守問:「如何是佛法大意?」


和尚說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!」


太守說:「這話三歲孩童也解道得!」


和尚說:「雖三歲孩童也解道得,但百歲老人略行不得!」


這也是白居易禮拜鳥窠和尚為師的因緣。(註)



 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這故事膾炙人口,人奇事也奇。鳥窠和尚摘取著名的四句偈:《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》的前二句。


這偈語是強調行者處世唯當「莫作惡,多行善。」意旨和蜀漢前主劉備誡後主劉禪(阿斗)書云:「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」相同。


三國諸帝,唯劉禪於亡國後得善終,竊思或得力於此幾微間的善惡之辨。父之教子,如劉備之於劉禪,白帝城托孤,唯念子孫不能為好人,其果報雖不能守國,但亦足堪保家!可見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!」確是淑世安家之瑰寶。


惟以我七+年生命的見證,世間法常受因緣的牽引,是輪迴法___善未必終善,惡未必終惡。


淺例如寵愛兒女,飬成驕奢不遜,終竟陷溺逆倫犯法而難回頭!就是社會現象也一樣,生育率的變化影響到許多面向的繁榮和蕭條的律則,繁榮和蕭條更迭,互為因果___


今日之是非,明日不必然;昨日之大是,今日可能是大非!因緣變矣!所以上引敍之四句偈,我以為「自淨其意」才最要緊!


能「淨意」自能於起心動念的幾微處,辨善惡行為之了了分明,可免又陷入輪迴之矛盾中而不覺。


「自淨其意」就是行者能生發「菩提心」,願眾生都能回復覺性__作「佛」。


「佛」是覺者,是淨意者,是能識知實相之如如者。佛是能超脫分別、執著諸無明妄想者。佛是以無為心,行有為法者。古佛、今佛和來佛等三世諸佛都是等佛,即使是一時為無明蓋覆的煩惱眾生亦本來具足佛性,惟未悟而已。悟了就是佛了。


所以「佛」的境界是可以追求的。從「自淨其意」入門,檢點分別、執著的妄心,去「四相」、「四見」,而精進並落實「菩提心」的大願,則「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這就是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。」


淨土或稱極樂世界不在西方,也不在東方,也不在南北上下,不待往生死後,只在當下行者的心中,所以說:「離心無淨土。」


達赖喇嘛說過:正法使人有輕安的感覺。正法終會引人生菩提心,去無明纏蓋,覺性光明,自在圓滿,樂自在其中矣。所以,去煩惱求快樂,佛法中求最有保證。


近年來常聽淨空老和尚說佛經,於「金剛經」頗有領會,如飲甘露醴漿,也分享汝等一些。



(註)這故事始見於「祖堂集」。鳥窠和尚以跟白居易(AD.772~846)的這一段問答而聞名。惟据同時代稍後的學者段成式(AD.803~863)在「酉陽雜俎」的考證,認為這一段問答是屬於徑山道欽禅師和劉晏的,根本和白居易毫無関係。今唯取其義諦,至於掌故的是非,則金剛經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」就随喜随緣了。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selin0515 的頭像
    joselin0515

    隨想錄

    joselin0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