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野客筆記__讀經典】


其一:水觀


子在川上曰:「逝者如斯乎!不舍晝夜。」《論語 子罕》


孔子去魯,周游列國14年,68歲去衛返魯,不再外出,設學園,專心經典的講述,有教無類,並删訂《五經》文字,著《春秋》筆削列國史記。69歲時,子伯魚(孔鯉)死。71歲,顏淵死。72歲,子路死於衛孔悝之亂,被醢。這一連串的不幸喪亡的事發生,距返魯後才5年,對這位老人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!73歲(479BC)孔子死。。這是句歎逝的話,用流水來譬喻!


《孟子 離婁》徐子曰:「仲尼亟稱於水曰:『水哉,水哉!』」孟子曰:「源泉混混,不舍晝夜,盈科而後進,放乎四海;有本者如是。是之取爾。」這是孟子對水的另一種詮釋。


據說黄河源頭的水僅可濫觴(浮酒杯),但只要泉源湧流不竭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往低處流,盈科後進,晝夜不停,必有到海的一天,即使當初只是涓滴,但億劫滙注,終成大海。是勉勵人要儲本蓄能,做學問和事業都一樣,即使開始時微不足道,但能日進有功,必能成為一代宗師或建立大企業体。


《莊子 逍遙遊》云:且夫水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舟也無力。


《論語 雍也》子曰:「知者樂水 ,仁者樂山。知者動,仁者靜。知者樂,仁者壽。」


《老子》「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。故幾於道。、、、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」


《孫子兵法 虛實篇》「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趨下;兵之形,避實而擊虛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。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;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,謂之神。故五行無常勝,四時無常位,日有短長,月有死生。」


其二:漁父和英雄


1,《史記 伍子胥列傳》楚平王有太子名曰「建」,使伍奢為太傅,費無忌為少傅。無忌不忠於太子建。數讒太子於平王。使人囚伍奢,欲殺太子建,建亡奔宋。無忌言於平王,議殺伍奢並及其二子尚與員,伍員(即伍胥、伍子胥)獨亡走宋,楚平王殺伍奢及尚。


員因宋有華氏之亂,乃与建俱奔於鄭,鄭人甚善之。建又過晉,晉頃公欲攻鄭,建允為內應,返鄭,謀泄,為鄭定公與子產(?)所殺。


伍員不自安,建有子名「勝」,乃与勝俱奔吳。過昭関,幾不得脫。追至江,江上有一漁父乘船,知伍胥之急,乃渡伍胥。伍胥既渡,解其劍曰:「此劍直(值)百金,以與父。」父曰:「楚國之法,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,爵執珪,豈徒百金劍邪!」不受。


伍胥未至吳而疾,止中道,乞食。至吳後十餘年,得吳王闔廬之命率吳兵入郢,楚昭王出奔,吳王入郢。伍胥既求昭王不得,為報楚平王殺父兄之仇,帶吳軍犯故國,平王已死,掘墓出尸,鞭之三百而後已!其友申包胥以為過甚,使人責伍胥。伍子胥曰:「為我謝申包胥曰:『吾日暮途遠,吾故倒行而逆施之!』」


 


愚按:伍子胥一生因「恨」,為報「仇」而活!讒嫉之禍延纒蓋,即使是英雄亦不免迷失了正路。


2,《史記 屈原列傳》屈原忠而被謗,信而見疑,為楚頃襄王所貶謫,落索而悒悒。屈原至於江濱,被髮行吟澤畔,顏色憔悴,形容枯槁,


漁父見而問之曰:「子非三閭大夫歟?何故而至此?」


屈原曰:「舉世混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」


漁父曰:「夫聖人者,不凝滯於物,而能與世推移。舉世混濁,何不随其流而揚其波?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?何故懐瑾握瑜,而自令見放為?」


屈原曰:「吾聞之: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;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寧赴常流,而葬乎江魚腹中耳;又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温蠖乎?」


漁父莞爾而笑,鼓枻而去。歌曰:「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」遂去不復與言。


屈原乃作懐沙之賦。於是懐石,遂自投汨羅以死。


 


愚按:屈原性格上的潔癖是他性格上的死症之一。


《論語 里仁》子游曰:「事君數,斯辱矣!朋友數,斯疏矣!


《論語 顏淵》子貢問友。子曰:「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則止,毋自辱焉!」


《論語 衛靈公》子曰:「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」


從孔子儒門的看法,屈原必然自取其辱!漁父的見解___水清濯纓,水濁濯足」才是健康的想法。王朝的滅亡,忠臣捐身命死社稷,常亦無救於世患,這是積惡滿盈,業報不可逃了。


 


3,《史記 項羽本紀》話說項主軍壁垓下,兵少食盡,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曰:「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」於是夜起,飲帳中。与美人虞姬別,悲歌慷慨,自為詩曰:「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。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」歌數闋,美人和之。項王泣數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視。


於是項王乃上馬騎,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,直夜(利用夜幕的掩謢)潰圍南出,馳走。平明,漢軍乃覺之,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。


項王渡准,騎能屬(跟上的)者百餘人耳。


至陰陵,迷路,向農夫問道,應右走農夫騙他向左,左边是沼澤無路,因此才被漢兵追到。項王於是又引兵突圍,至東城時還有二十八騎跟著,但追兵却有幾千人!突圍後尚餘二十六騎,欲東渡烏江,烏江亭長艤船待,謂項王曰:「江東雖小,地方千里,眾數十萬人,亦足王也。願大王急渡。今獨臣有船,漢軍至,無以渡!」


項王笑曰:「天之亡我,我何渡為!且籍(項羽名籍)与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無一人還,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,我何面目見之?縱彼不言,籍獨不愧於心乎?」


乃謂亭長曰:「吾知公長者。吾騎此馬五歲,所當無敵,嘗一日行千里,不忍殺之,以賜公。」


說完即令随騎皆下馬步行,持短兵接戰。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。項王身亦被十餘創。最後自刎而死。


 


愚按:項羽才學、力和兵法都勝劉邦,只是如韓信所言,個性上的弱點有:


1)不能任屬賢將,是能「將兵」,不能「將將」。


2)又項王見人恭敬慈愛,言語嘔嘔,人有疾病,涕泣分食飲;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,印刓敝,忍不能予,此所謂婦人之仁也。意即部屬有功,封賞不及時。


至於韓信還指出許多政治錯誤有:


1)不居関中而都彭城,有背義帝之約,以親近的人封侯王,諸侯不平。


2)遷逐義帝置江南,給諸侯當壞榜樣,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。


3)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,如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,天下多怨,百姓不親附,只震懾於項王的威勢,一時不敢反罷了。


這和漢王劉邦雖素慢無禮,如:溲尿儒冠,很看不起讀書人。但始終信任蕭何、張良,能忍又聰明,使將才如韓信被掌控重用,不敢造反。即韓信所稱漢王善於「將將」。(參見史記 淮陰侯列傳


 


愚按:所謂:「性格決定人的一生。」所以,人要有自知之明,許多事都是學來的。《中庸》曰:「天命之謂『性』,率性之謂『道』,修道之謂『教』。」這種說法和佛教的「自淨其意」很相近____


淨意就是修道復命的意思,使行為都回歸天性,一種醇乎誠明至善的光明之覺性,就是揭開了的人生來本有的佛性。人若無自知,行為随意氣感官而衝動(佛教稱作「無明」)去做,雖有時也會轟轟烈烈,驚世有餘,但不足取法,留下的則儘是負面教材。


 


上古之人無書可讀,但有人因聰明慧智而善於省察歸納,就只讀自然這部大書,便有人從其無常迅變而演繹出太極、陰陽、四象和八卦、三十二爻,而後有「易經」之編纂;


從其觀天地之循環似有經常不變的因素存在,而教人法天行健,建立了人倫的綱常,遵行之,必可安天下,致太平;


從其相殺所以相生,法家建立了刑名法律;


從其新陳代謝,五行生尅而發展出醫術;


從人身為四大之聚散而有生死,生死之間老病苦相尋,而器物有成住壞空,天地有生住異滅,有佛住世,善觀無常,梳理因果,而傳佛教;


而孔子也是善讀自然這部大書(天書)的人。《論語 陽貨》___


子曰:「予欲無言。」


子貢曰:「子如不言,則小子何述焉?」


子曰:「天何言哉?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。天何言哉!


 


本文「水觀」是就古聖賢觀水性引喻作為人生行道之教言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至於後段引故事如伍員(子胥)、屈原和項羽都和漁父有緣,都頗具智慧。這幾位歷史人物,都是血性中人。其行誼頗受後世的感動,都被神化了。


        如今各地「水仙宮」崇祀的「水仙尊王」就有夏禹、伯益、寒奡(音「傲」)、魯班、伍員、屈原、項羽、王勃和李白等。


        略其事蹟則夏禹治水有功、伯益鑿井;寒奡,寒浞子,又稱寒澆,力大,能陸地行舟云;魯班,木工巧匠,專擅器械製作,如船渡舟楫等;伍員、屈原和項羽如本文前述;王勃寫下「滕王閣序」的名篇之後,前往交阯省親,渡海溺水死,才子短命,可憐才二十幾歲;李白夜飲乘醉水中玩月溺亡,「詩仙」落拓不羈,遣情唯詩酒,相憐只明月,死得很浪漫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selin0515 的頭像
    joselin0515

    隨想錄

    joselin0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