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[轉貼] 看看人家是怎麼救災的:921人物前總統李登輝 前陸軍總司令陳鎮湘專訪



以下文章摘錄自921故事館網站,有兩段重要的訪問,分別是前總統李登輝與前陸軍總司令陳鎮湘的專訪,由他們回憶的救災過程,對照如今的八八水災救災過程,其相異之處,令人感到萬般無奈。貼這兩篇文章的目的並非要歌古貶今,而是所有的歷史都是教訓,希望用這兩篇專訪來看看現在或以後有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:


 


(前總統李登輝專訪)
921
大地震災情慘重 下令優先搶救傷亡


地震發生時,我還在書房裹,先是察覺到電燈漸漸暗去,不到幾秒,就開始一陣天搖地動。我心頭一驚,並感憂慮,規模這麼大的地震,災情恐怕會很慘重。


果然,不久即接到報告,地震規模高達七點三級,震央在南投地區,已知南投酒廠爆炸,全台大部份地區停電,南投、台中損失慘重,已有人員傷亡。


報告陸續送達,受災的範圍和情況也逐漸浮現。想到許多民眾在黑夜中等待援手,內心的焦急和傷痛,實在無法形容。得知國軍已經出發趕往災區,參與搶救工作。心雖稍定,但我仍盼天亮,儘快趕赴災區,實地了解災情。


九時五十分抵達南投,目睹屋倒、路壞、車毀的殘破景象,令人心痛。在救災指揮中心聽取簡報後,即指示以營救傷亡為第一優先,協調醫院全力收容、救護;第二步則是安置災民,並要求軍方全力動員,搶救災民、搶修中斷之交通、電訊等。


發布緊急命令進行災後重要重建工作
在震災發生當天所召開的第一次高層會報中,王金平院長也曾提出有關緊急命令的發布問題,但因行政院已提出十五項救災工作方針,國防部也有十二項配合措施,而且當時的工作重點在於人員的搶救,涉及的法令規範問題較少,因此,還無發布緊急命令的必要。但到九月二十四日,第一階段的人員搶救工作已告一段落,第二階段的重建工作正要開始,在百廢待舉之際,面臨許多法令限制,亟需有突破性的作法。為此,我裁示依程序由行政院研議緊急命令的範圍、時效及項目,並請蕭院長於九月二十五日召開臨時院會,討論緊急命令的相關問題後,依程序呈報核定公布


日本捐助千戶組合屋
出身日本兵庫縣的小池百合子眾議員,熱心奔走,日方捐助我們一千戶組合屋,作為災民安置之用。日本原先設計組合屋每戶只有8坪,但是台灣在各大企業團體(如慈濟、台塑等)的努力下,我們建的組合屋有12坪,為了不讓日本捐贈的組合屋因為空間較小被災民嫌棄,我設計了有線電視、冰箱,每兩戶還能共用一台洗衣機,完全切合民眾日常生活的需求,後來甚至有災民不想離開。


巡視災區 指示重建必須考量地方特色
921
重建委員會成立時,我沒有擔任任何職務,我只要有時間,就一直下鄉,只要發現地方有問題,就直接反映給重建委員會處理。比方說,中央當時雖然說有兩千億的重建基金,但是因為行政程序,很多錢無法立即撥發到基層,我當時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,我就直接拿國民黨的錢,受災較大的鄉鎮先拿兩百萬、受災較小的鄉鎮一百萬,先拿這些錢應急,我想這對於當時災後處理是有一定的幫助,由於是對基層工作人員的心裡有很大的幫助,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困苦中央都瞭解,也會給予協助。


我當初在走訪各地方之後,曾經提出十三項建議。第一個建議就是:災區重建並非恢復原先的舊觀,而是必須考量地方特色、民眾需求,進行整體的規劃,營造更安全、更有文化內涵的生活環境。比方說,以前的學校走廊很長、廁所位於學校兩側,學生使用很不方便。重建之後,除了安全以外,也兼顧學生的便利性,比方說:廁所的距離變近了,走廊不再過長、各學校的設備不再有城鄉差距,完全符合學生的需求。


這十三項建議,包含建築法規修訂、原住民遷村、造林工作等等,後來大多能落實執行,相信也對重建的成功有一定的幫助。


中華搜救總隊發揮極大救災功能
訓練中心設於三峽長城遊樂區的中華搜救總隊,是我國第一個民間救難組織,成員來自社會各界,義務進行各項搜救工作。在921地震發生時,只要在地震災變現場,隨時可以看到身著橘紅制服的搜救總隊隊員,冒著生命的危險,全力搶救受困災民,傑出的表現,備受肯定。


中華搜救總隊以一個自發性的民問組織,積極參與各項災難事件的搶救工作,發揮了極大的功能,實在令人感佩。


921地震發生當時,我一直祈求上帝給我能力,讓我幫老百姓解決所有的困難,老百姓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。我現在雖然已經退休,但是十二年的總統期間,我覺得有兩件事情是我覺得最有意義的。第一是讓台灣一步一步民主化;第二就是921地震的處理。尤其是國軍的大量投入,後來成為各國救災時的重要參考,我個人非常感謝國軍弟兄的付出和奉獻。


我現在不在其位,不方便多說什麼。我只能說,我在卸任前的半年,盡我所能的處理問題、發掘問題,希望對重建能有所幫助,而我也問心無愧、毫無後悔。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(以下是當時的陸軍總司令陳鎮湘的專訪)


地震發生時,我擔任陸軍總司令,921當天深夜,我獲悉重大地震災情後,對陸軍下第一道命令,立即將鄰近災區的國軍部隊開入災區,救災救人。當一名高階指揮官,應重視訓練和戰備,提升戰力,是唯一的天職。在此原則下,當初我提出三項戰備要求,分別是「應急戰備」、「動員戰備」、「作戰戰備」,依序執行。「應急戰備」即是對人禍或天災之突發狀況的具體作為。就天災部份,所有軍官與部隊應該有具體主動積極的作為,不帶命令,迅速投入。


我們原本預計在九月驗收戰備訓練,恰巧發生九二一地震,對我個人來講,是戰備的突擊測驗;對部隊來說,也是驗證的機會。我對國軍要求「備周力強」:充分準備,戰力一定堅強。軍人強調「計畫作戰」,最好少用「狀況作戰」,而九二一地震對部隊來說,即是計畫作戰。


九二一當天凌晨一點四十七分發生地震後,第一部隊營區因為就在災區附近,在半夜兩點鐘已經到達。此時,最重要的是瞭解災情,掌握狀況,迅速回報。地震後,本人迅即返回陸軍總部指揮所,接獲各地區回報,北部、尤其中部,災情明顯,災區周邊部隊已依據戰備規定投入救災。當災情陸續傳來,由於涵蓋面積甚廣,本人研判災損傷亡必定慘重,於是立即將陸軍總部戰情中心調整編組,轉換成救災中心。當下決定在第一時間投入救災行動,非由陸軍總司令統一指揮。


因為當時的地方政府,包括南投縣鄉鎮公所,很多本身就是受災戶,在這種狀況下,軍方必須一肩擔起,統一指揮。本人於始曉時分搭乘陸軍直昇機前往南投,瞭解狀況,也陸續到埔里、國姓、九份二山、草嶺等災區進行空中偵察,所見災情怵目驚心,災區跨越數個行政區,且道路橋樑肝腸寸斷,地方政府所在幾乎被整平,功能癱瘓。


為整合救災行動,本人首先調整部署,明確劃分責任區。中、投地區劃分為18個分區,台北縣市各劃分為一個分區,由將級聯兵旅長以及師指揮機構等資深幹部擔任指揮官,統籌調配兵力,投入救災,負責搶救、醫護、亡故善後、防疫、災民安置、民間捐助物資管理與分配等工作,也就是「統一指揮,分權掌握」。


救災視同作戰 分秒必爭讓更多人獲救活命
因為救災是秒秒必爭,人的生命能夠在災後維持的黃金72小時,一秒都不能耽誤;掌握救援時間能讓更多人活命。我們非常鼓勵官兵自動自發,與時間賽跑,跟作戰完全一樣,在一瞬間,如果掌握了契機就能贏得勝利,否則只有失敗。


當我下定決心要到中部時,我帶了財務管理與法律顧問,還將戰場紀實的錄影都準備了,這跟作戰是一樣的,因為事後要回憶卻無紀錄時會忘記。也因此,爾後所有作為都沒有受到法律的追溯,任何救災的部隊長也沒有碰到法律的問題。


舉例來說,受災建築的損壞有半倒和全倒之別,取得何種角度照相,該取得什麼樣的文件,在急迫的狀況下,法律程序一樣不能少,我們做到了。這點很寬慰。救災過程中,有很多賑災款和賑災物資,軍方很快理出頭緒,在有效管理後,皆轉給地方政府,事後軍方沒有任何瓜葛。地震後,我們還出了《九二一紀實》,記載從一開始的準備,並廣泛地蒐集資料、紀錄官兵的作為,地方政府的配合,和中央政府的指導及支援。


國軍付出血與汗 災民表達由衷感謝
雖然國軍付出了血與汗,但所到之處所受到的鼓勵足以抵消,並感到有尊嚴,很驕傲,穿著野戰服走在路上似乎能起風,便利商店並為救災官兵提供優惠快捷服務,顯現出軍民一家親的景象。當國家遭受到重大國難時,最足以評鑑的即是堅強的國防力。此時國防力若能即時發揮,哪怕災難再大,只要我們夠團結,都可以挺得過。


救災過程中,官兵協助災民清理屍體,沒有任何懼怕,任勞任怨,全力以赴,我們事後也做了很多的心理輔導。有些官兵在地震當天已經退伍,有些官兵本身即為受災戶子弟,但卻都願意留下來,直到救災完後才離開,無怨無悔。我們還看到民間大貨車和重機械的駕駛,他們自願投入的那種精神,是平時看不到的,在救災時都發揮出來了。


我認為至少是優等。我們國軍救災跟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比,都比他們好。相較於日本阪神地震、大陸汶川地震救災,我們的部隊決定下達適當,投入快速而且執行得很徹底,相當有效率。我認為,對救災的評分不光只是對國軍打分數,而是要對整個政府、所有參與救災的人員打分數,因為這是一個整體力量的發揮。
讓災難重建經驗傳承下去


災後重建可分為兩大區塊。第一塊是軍方的職責,第二塊則是地方政府該去執行的。國軍在做好災民收容後,立即趕搭組合屋,使災民能快速地安頓、就業。


其二,是倒塌建築物的鑑定和廢棄物的清除。當時因為面積過大顯得困難重重。我們每日晚間七點時於竹仔坑指揮中心召開18分區的檢討會議,檢討當天救災缺失,並對第二天的需求提出建議。其中以危屋鑑定及拆除、廢棄物處理、組合屋搭建、爆破巨石等工作最具挑戰性。
 


面對大面積、塌埳的建築物要儘快處理掉,使災區能夠恢復後續正常的重建,我首先想到的是廢棄物處理的堆積地。當初我跟前副院長,現在的劉院長建議,地方政府一定要配合優先找到最終處理地,處理廢棄物要一步到位,不能一步處理完了,再轉移到別處,造成時間和兵力的浪費,並可能產生二次環保的問題。
 


九二一地震後,各部會都做了檢討。包括日後中央救災指揮中心的成立,也應變了很多事實。但仍有一些地方要改進。天災分為「有預警」和「無預警」,最難的是「無預警」。在此情況下,各部會單位要「爭先恐後」,要做到「寧多勿少,寧早勿晚,寧快勿慢」,指揮官、縣市首長或政府負責人必須快速到達現場,掌握狀況,必要時調整部署,增加支援,才能使傷害減到最低,消極地等待是非常危險的。
國軍負責 犧牲 團結精神 921救災中徹底發揮
 


我是一個軍人,我在陸軍官校學到的是黃埔精神,即是負責、犧牲與團結,這些皆足以在九二一救災中被徹底發揮。救災過程中,從國軍到政府、各機構,到所有老百姓,可說是全民發揮總體的力量,展現了團結精神。而支援和執行單位各司其職,做到該做的事,這是負責。我們要求最危險和最困難的地方,部隊長都要在那裡,徹底發揮犧牲小我的情操。這也是中華民國的精神,照這樣去做,沒什麼能難倒我們的。


異同的關鍵點在決心下達的快速與不帶命令的投入。日本是奉到命令後才投入,而汶川地震則是大陸總理溫家寶在現場講了話才投入。相較之下,台灣的九二一地震是主動投入。表面上似乎是不帶命令,但事實上我們是有準備的,我們是「計畫作戰」,而日本和大陸方面則是「狀況作戰」。


包括國防部、內政部、消防部,當時都是執行的下游,我認為,上游也要一併考量。例如,危橋和可能發生土石流的道路是已知的,政府應該公布且定期檢查,已知的問題不要等到問題發生了才來解決。至於下游,有預警的就必須定期演練,無預警的則須定出法律責任,唯有上游和下游的執行同步,困難才能克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selin0515 的頭像
    joselin0515

    隨想錄

    joselin0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