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無公義的社會的成型】
頃見富人對動輒一、兩億的豪宅,和一輛一億多台幣的限量跑車,出手全不手軟!
另一方面是有街友凍死在街角。新年父母帶兒子浮死運河。孝女在警局吃員警提供的便當當年夜飯,還要留一半帶回給受傷不便行走的飬母吃。更多的報導是:每天都有熬不過生計,携眷帶子燒炭自殺的新聞。
台灣的社會病了!而且還病得不輕。
在中國的歷史上,唐朝治亂分界點在唐玄宗李隆基的身上:前期是「開元」盛世,社會繁榮但也在腐化中,杜甫的詩幾乎每一首都是反映那時代的寫照,最沈痛的字句莫過於「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!」進入「天寳」就亂了,藩鎮割据到五代前後都是擾擾攘攘的,要到「陳橋兵變」最後一位軍頭趙匡胤被黄袍加身,政局才逐漸安定下來。從「安史之亂」到「陳橋兵變」這一亂就是205年(AD755~AD960)。
繁榮不容易,但亂源不可啓。而亂源總是啟於不公不義!
台灣的不公不義來自於下野的蔣介石尋求法統的依据。
他不信任台灣人,但「独裁無膽,民主無量。」以下野之事實,要復行視事在台灣當「中華民國」的總統,依南京「憲法」,必要由來台的全國各省的國代之背書、認同!這是國代變成「法統」的濫觴。這些人就挾特「蔣總統」當寳貨、當搖錢樹,以後子孫的富貴就靠他了。時代到最後這些人身「法統」變成「老賊」,人人唾棄,但「蔣總統」要依賴他們,「中華民國」也一樣。
可是民意要求改選萬年國代如浪潮洶湧,街頭抗争有演變成革命的趨勢,因勢利導,才設計出比當時銀行利率高出一半即(12%+12%×1/2)18%的優利存款的退休條件當誘餌,才讓這許多在投票時都走不動,要担架抬,要輪椅推,尸居餘氣的「老賊」退下來!
之後,才能慢慢開始有「增額」補選國代、立委,以後再抗争才能夠全面改選!台灣的民主絕對是血汗争來的。
18%對「老賊」的優遇,以後國民黨為了日後選举時能永久執政,建構了鉄票的支持族群,便也把18%的優遇適用到軍公教的退休人員身上。以後不管銀行利率降到多少,18%像鉄鑄的更動不得!
三、四十年下來,這特殊的族群除了年年加薪之外,退休金的利率又是一般人的五倍、十倍,人人都變成富翁、富婆了。但這18%的利息差額是由地方政府補貼給銀行,到頭來還是用人民的稅金來補貼的這些少數人,根本無公義可言!
軍公教要年年加薪和坐享優利的理由,總是抱怨他們的薪底、生活清苦。
就我這七十歲人的觀察,就平均收入而言,在台灣經濟發展的各階段,軍公教一直都是最被人欣羨的行業了。能考的用考的,能買的用買的,人人鑽營拚命,一旦能擠進去,便一生富貴無虞了。說清苦嘛?會擠破頭的,誰信!都是藉口啦!反正預算是他們擬的,稅賦是他們訂的,水電又優待,子女教育學雜費補助,升學又能加分等等,這些都是自家圈內人作主,訂了就過,過了就成例。
錢和權本來相通,妙用無窮!那管它不公不義,一般民眾則痛心疾首!
若說〝M〞型社會,台灣的軍公教是既得權益者和工商鉅子們都是屬於富的一端;其它的大多數人包括農民、漁民、勞工和待業中的人口等都是屬於窮的另一端。
無公義的社會在台灣已經成型。
特別的優遇給特別的族群,若不是雪中送炭的福利賑濟,而是對某特定族群的錦上添花,這決不是公平正義的軌則,反而是亂源。當一個政策在立足點上就有偏差、不公平,怎能讓人信服呢!
但執政者却常常明知故犯,大概都是為了選票的考慮。縱容不公不義的優遇被某些鉄票族群視為禁臠,不敢改革。這是一種變相的賄選。縱使能得到政權,也會失去民心。
如今台灣人的民智已大開,對這些非公義正道的勾當,早都心知肚明,也正深受其害。馬政府似乎還沈迷其中,完全不能苦民所苦!
執政的重點本來就應該因環境變異而有所損益,當前應該讓富的一端加重些社會責任,把窮的一端拉上來。
若放任差距擴大,政策又偏袒富的一端,在富貧之間火上加油,矛盾一旦不可收拾,那就只能是「與汝偕亡」的玉石俱焚之結局了。
最後抄 宋儒 邵康節先生詩一首作結:
物如善得終為美,事到巧圖安有公? 不作風波於世上,自無冰炭到胸中。
留言列表